日本历史与文化系精品课
发布时间:
2010-12-05
阅读量:
1254

日语系日本历史与文化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日本历史与文化精品课课程组
 
一、日本历史与文化精品课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建设意义:
1
《日本历史与文化》课主要是面向日语专业3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但由于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紧张。课程基础内容和反映各个历史背景时代下的特色文化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引入出现了矛盾,在日本特色的文化引入时出现不能直观化地向学生介绍,无法给予学生感性的认识的矛盾。众所周知,中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进行中日历史文化的相关联系比较的教学引入上也出现了不能立体化形象化地引入的矛盾,无法达到该课程在拓宽专业学生知识面、奠定一定语言学习的历史文化功底方面应有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长期以来学生提到该课程也因枯燥乏味及由于教学缺乏直观性造成很多重点难点理解难,记忆难的而退却三分,学生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造成最后一个学期的教学下来,学生对日本历史与文化的基础知识仍是糊涂的状况。日本历史与文化涵盖的内容多而广,要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日本历史与文化的主线,从认识上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和思路,并能从有限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与文化的兴趣,通过有限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日本历史与文化的探索精神,进一步加深和了解中日历史文化的血脉相连,从而找到自己的毕业论文课题及将来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方向,这应该是这门课开设的目的和宗旨。
脱离日本历史与文化作为支撑点的日本语言专业的学习实际是一个空壳,是没有灵魂与精神的,否则也将失去开设该课程的实际意义。要解决以上矛盾,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教学的内容体系;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基础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课堂提问,讨论与课后练习等教学环节作为整体统筹考虑安排,图文并茂的教学,激发教学和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构建课后学习的网络环境,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该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制作,在贵州省的日语教学领域属首次,对推动日语教学水平,掀起教学理念和教学法改革上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在全国的日语教学高校日本历史与文化课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不断完善我国高校日语专业课程建设。高校日语专业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日本历史与文化网络课程开发与制作体现了日语课程建设规划应反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和学科、专业课程特点,体现了在新形势下,高校日语课程建设规划制定要注意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反映本校的教学特色的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日本历史与文化》课程建设将以科学思想为指导,系统规划该课程的教学。在了解我国一些著名高校关于日本历史与文化教学的研究成果和日本历史与文化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这些年我们开展的日本历史与文化课教学实践,客观分析欠发达地区生源及我院教学条件等因素,我们将对该课程学科建设规划作一些改革性的调整并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规格,决定在培养较高素质运用型人才的模式上开创特色。在此,我们将运用型人才定义为:过硬的语言基本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具备丰富的日本历史与文化知识。
2、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结合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定位:“日本历史与文化”是一门为日本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在一定的语言文学的理论基础上,为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侧重向学生讲解日本历史的简况和每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代表性文化现象.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一定的理论讲解,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日本历史与文化方向;又通过大量的图片配予讲解,帮助学生获得较丰富的日本历史与文化知识信息。具体目标如下: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能达到以下程度
1) 掌握日本的历史时代划分和年代起至时间
2) 理解并掌握每个历史时代历史简况及我国的历史文化交往。
3) 理解并能记忆每个历史时代背景下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4)培养学生对日本阿娘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初步具有对日本历史和文化的探求能力,并能通过一个学期短暂的学习时间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性趣的问题,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不断加深对日本历史与文化交叉边沿性的认识,在日本历史与文化中养成良好的文化、文学和语言意识。
一、教师队伍:
1.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课程负责人李丽副教授负责《日本历史与文化》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组织与协调。该同志毕业于红足1一世足球网官方网站外语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效果好。特别擅长日语读解与日本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
2. 教师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日本历史与文化》课题组教师共有5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课程组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比较合理,整体素质较高,有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好,教学效果良好。
精品课程组任务分工如下:

姓名
职称
年龄
专业
负责工作
负责人
李丽
副教授
38
日语
红足1一世足球网官方网站日语系
统筹规划课件的制作及PPT制作
李丽
王晓梅
副教授
37
日语
红足1一世足球网官方网站日语系
图片搜集及归类
王晓梅
汪洋
讲师
38
日语
红足1一世足球网官方网站日语系
声音视频资料的搜集及资料归类
汪洋
邓毓政
 
讲师
27
教育技术学
红足1一世足球网官方网站明德学院
网络课程的制作及技术处理
邓毓政
沈媛媛
讲师
26
日语
红足1一世足球网官方网站日语系
自主学习园地
沈媛媛

二、教学内容:
对于精品课程建设,教育部要求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我们这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大重点。现行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培养对日本历史与文化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日本历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一套系统的课程结构体系;缺乏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的机会;缺乏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培养定位不明确;尤其是面对欠发达地区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采用的针对性教学措施等。鉴于如上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原课程建设和规划作如下改革性调整:
本课题基本内容大致有以下板块: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学分:2
2、课程开设学期
3、课程总课时:36
4、教学达标目的:通过日本历史与文化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日本历史发展的过程,深刻理解文化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与我国乃至西方国家的紧密关系,将对日本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的高度。初步培养学生对日本历史与文化,中日历史与文化比较的探索精神,为毕业论文的课题及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按时代顺序讲解历史和文化
5.1 绳文时代            5.2 弥生时代          5.3古墳时代
5.4 飞鸟时代            5.5 奈良时代          5.6 平安时代
5.7 镰仓时代            5.8 室町時代          5.9 江户时代
5.10 明治时代           5.11 大正时代         5.12 昭和时代
6、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立体化的交互式教学。
7、成绩评分方法出勤 10-%,    作业 10%   发表 10%    报告 70%
8、参考文献:
8.1 <社会历史标准学习活用事典学习研究社   昭和58
8.2 <日本历史与文化>      贺静彬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8.3 <日本> ()    大森和夫 大森弘子 曲维 大连出版社 1997
8.4 <日本国家概况刘笑明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8.5 「シグマ新国語便覧国語教育プロジェクト編著  文英堂  2005年
8.6 <日本文化史家永三郎   岩波新書  1982年
8.7 <日本古典文学赏析> 刘德潤 张文宏 王磊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8.8 <日本历史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9 <近代日本文学名著鉴赏谭晶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二、师资简介
1、师资简历        2、担任课程
3、研究方向        4、联络方式
三、授课录像
四、学生发表录像
五、教学课件:按教学内容以时代为单位制作
六、网上教案
七、课外练习和评价(分章节联系和综合联系)
八、中日历史时代对照表
九、日本和世界历史年表
十、学习资源(除教材外的学习参考资料和互联网站等)
十一、学习交流(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网上交流平台)
预计突破以下难点:
1、突破历史的沉重感,文化的抽象性,将历史与文化图文并茂,立体化、直观化、感性化。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与文化的积极性和热情;
2、突破教师单一的授课方式,由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教学,构建日语网上学习社区;
3、解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大部分时间用在记笔记,无暇去思考、整理,体会课堂教学内容的矛盾;
4、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课程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主要讲授日本历史与文化,并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讲练结合,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任务教学法。组织形式为个人陈述、两人或四人小组讨论、班级陈述、集体讲评等多种形式。此外,还通过我们自己创建的校园日本历史与文化自主学习网站和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论坛、在线问答等多种活动,并提供参考资料和课外练习等让学生自学。
6.实践教学: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课题组同志将认真研究和讨论,分别制订了《日本历史与文化》实践课程教学方案和考核大纲。在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下达训练任务,并及时指导和给出学生对日本历史与文化领域内的相关问题的参考意见等。对于所有日本历史与文化实践内容都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形式及时发布给学生。实践课要具有学生参与性好、交互活动多、实践性强、体验逼真四大特点。
三、教学条件:
1.教学文件
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记录出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总结,且严格按照大纲和组织文件进行教学。
2. 教材建设、选用和相关资料:
本课程主要使用的教材包括:日文原版教材<社会历史标准学习活用事典学习研究社   昭和58
参考文献包括:
<日本历史与文化>      贺静彬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日本> ()    大森和夫 大森弘子 曲维 大连出版社 1997
<日本国家概况刘笑明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シグマ新国語便覧国語教育プロジェクト編著  文英堂  2005年
<日本文化史家永三郎   岩波新書  1982年
<日本古典文学赏析> 刘德潤 张文宏 王磊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日本历史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近代日本文学名著鉴赏谭晶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自编讲义与练习,教师在教案和网络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科知识应用性学习指定了参考文献,习题库。
在教学中, 以教材为基础,但又不仅仅依靠教材。各门课程将选编补充讲义和练习,及时把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即保证了课程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恰当地处理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经典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使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网络教学环境:
加大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引进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这为本课程实现网络辅助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在我系的多媒体教室等都可以上网学习。教师在平台上上传各种教学文件、教案、课件等,并在网上发布作业、批改作业和点评作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论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的应用与考试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和任务教学法的应用,突出学生日本历史与文化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讨论、在组内或班级进行陈述以及撰写学期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研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考试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平时成绩占30%, 终结性考核占70%。试卷注重学生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考察,能够很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发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所有PPT课件,运用多种资源,如录音、录像、扫描等为学生创造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和难度,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利用课题组自己开发的校园大学日本历史与文化自主学习网站和我院的网络平台辅助教学,我们将所有的文字教案和电子教案都上传到网上,并在网上发布作业、批改作业、点评作业,还进行网上论坛和网上论文交流等活动。
对课程进行课堂实录,将课程的网上课堂实录资源上网。整个课堂实录可以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教学特色,即授课教师精神饱满,教学富有感染力和趣味性、实用性强,师生互动好、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 课程特色
本课程具有三大特色:
1. 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以培养日本历史与文化丰富知识为目标,打破传统的以课本教学为主的模式、以网络课件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图像视频和文字说明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们的理念是:日本历史与文化课主要还是一门实践课,应以实践为主,理论应该为实践服务,而不宜过多地追求理论本身的系统性。本课程力求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每一单元介绍一个时代的日本历史与文化,然后对一个时代的日本历史与文化评析和总结,让学生反复体会某一日本历史与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2.基于欠发达地区学生特点
学生语言能力欠佳是我们这些年日本历史与文化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最大瓶颈,因此培养学生日本历史与文化能力还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与表现能力,审美判断与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在此我们专门设置了针对性较强的辅助课程:阅读与日本历史与文化,写作与日本历史与文化。旨在通过阅读(输入)和写作(产出)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逻辑、句法规范和表达风格的强化训练。
3. 教学手段先进
运用先进教学手段,不仅制作了电子教案、创建了校园日本历史与文化学习网站,还积极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从事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师生适时互动,及时交流,极大地促进教学。